2015年11月,《牛津词典》公布了年度词汇,“喜极而泣”的表情符号成功反击了千言万语。
Emoji诞生于1997年,2015年的使用率增长了3倍,“喜极而泣”的使用占所有表情的20%以上,因此有人承认:“Emoji正在成为一种有效且几乎普遍的语言表达方式。”
很明显,人们低估了语言进化的速度。六年前,表情符号还很新鲜,但现在它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输入习惯。90后曾经热衷于集体聊天中的打斗画面,每一部动画片往往都被赋予语言之外的表达方式***
事实上,挑战留给了第三方输入法。当用户的语言环境日新月异时,输入法如何打动新一代年轻人?
01输入法符合Z生成
对于80后、90后的网民来说,输入法可以说是连接互联网的必备工具,于是出现了拼音与五笔、全键盘与九宫格之争,但争论的焦点是用户习惯与输入效率的差异。
然而,在95后、00后等Z代世界中,输入法的体裁不再重要。比用户习惯更烦人的是输入法的一系列痛点。
比如,很多人已经形成了中英文混合的习惯,习惯在表达中加入一些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和俚语。因此,如果他们想输入一个句子,他们通常需要多次切换输入模式。有些俚语需要一个接一个地拼写出来。有时,如果他们想发送一个不寻常的表达,他们需要找到它在一个密集的收集了很长一段时间。在以诚待人的时代,拖延意味着错过了真诚的保质期。
例如,在群聊中,能否在第一时间找到合适的表情包,很可能会影响你在群聊中的主动性。就像一个朋友说他明天要考试一样。如果他回敬一个欢呼的表情或一句有趣的话,他无疑会在社会舞台上赢得掌声。如果你只能复制别人的表达方式或句子,然后刷屏,你可能会有一个尴尬的聊天或缺乏存在感的聊天。
针对越来越个性化的用户输入需求,产品经理们对第三方输入法上演了一场无形的战争。
一个流行的想法是增加输入法的词汇量,即不断更新输入法的词汇量。即使是不符合正常语言习惯的俚语,用户只要输入一个单词,就可以自动联想到可能的候选词;用户只要输入关键字,就可以匹配表达式包中的表达式,进一步缩短搜索时间。
百度输入法选择了另一种思路,即在输入法中引入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该算法能够学习用户的打字习惯,准确预测用户想要输入的内容。同时,它还创建了滑动输入、方言自由说、离线中英文自由说等用户友好输入,以便智能地响应不断变化的需求。
特别是在2020年底更新的v10.0版本中,百度输入法率先引入AI帮助聊天。百度输入法通过智能帮助书写、智能纠错、智能预测等功能,帮助用户在聊天过程中根据场景匹配文字,并自动更正输入中的打字错误,在年轻用户中进行了自发传播。
数据结果证明了百度输入法的正确性。
艾媒咨询在《2020-2021中国第三方手机输入法产业年度研究报告》中给出的数据显示,百度输入法以43.7%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25岁以下年轻用户比例高达22.8%,远高于搜狗和科大讯飞。在Z一代一直是第三方输入法主要增量空间的背景下,百度输入法一直是不断扩张的先锋。
02百度加减法
市场份额无疑是对创新者最大的回报,而百度输入法更是一目了然的创新者。先后创造了带图片神句、个性化皮肤、语音输入等创新功能,可以说是利用人工智能推动产品不断迭代更新的典型范例。
然而随着用户需求的多元化,输入效率“进化”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第三方输入法亟需回答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如何将输入法从单纯的输入工具延伸到服务智能化,同时在用户体验上给出最优解。
在刚刚更新的百度输入法v10.5版本中,透过一项项重磅升级和玩法创新,让外界看到了百度的回答:一面做加法,一面做减法。
首先是在产品功能上做加法。
譬如百度输入法v10.5版本中重点升级了AI助聊,新增了藏头诗、Rap、现代诗、花漾文等多种表达方式,意味着输入法瞄准的痛点已经不再局限于输入效率,而是更进一步满足用户在社交和娱乐场景中的诸多痒点,帮助用户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类聊天场景,输出高情商、有价值的表达。
一个常见的场景就是恋爱中男女的聊天,如果男生只会发一些晚安、爱你之类的句式,多半会被贴上木讷、直男的标签。AI助聊可以说是感情破冰升级的“利器”,比如用户输入“生日快乐”的时候,AI助聊的神句配图将自动推荐有趣的表情,还可以利用AI创作尝试藏头诗、花漾文等玩法,既避免了聊天时缺少话题的尴尬,还可以通过有温度、有感情的表达为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后是在操作难度上做减法。
第三方输入法的功能越来越复杂,但代价不应该是同步增长的学习成本,百度输入法的思路是通过自然语言理解、知识图谱等AI技术,不断降低用户的输入门槛,不断简化输入的操作流程,陆续推出了语音输入、方言识别、快捷翻译等满足用户在多场景下无障碍沟通的个性化服务。
以百度输入法v10.5版本中升级的快捷翻译和方言识别为例,前者从最初的中英互译增加到了95种语言的快捷翻译,涵盖了世界范围内的通用语言;后者是在原有的包含多种方言和普通话的方言自由说基础上,增加了了河北、武汉、昆明的方言识别,整体方言的准确率相对提升了20%-30%。
但对于用户来说,这些升级是近乎零成本的,点下语音按钮就能将语音转化为文字,哪怕说的是方言;聊天中的外语可以无缝翻译,不用再打开独立的翻译APP……
可以给出的解释是:输入法在用户的日常应用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而简单易用又是最基本的产品法则,想要鱼和熊掌的兼得,AI化将是不可逆的趋势,也注明了第三方输入法的新赛点。
03 AI驱动的体验革命
毕竟AI重构的不仅仅是输入法的效率,还带来了智能化、场景化、个性化的用户体验提升。输入法在过去几十年中的主旋律可以归结为效率革命,眼下正在进行的已经是一场从量变到质变的体验革命。
沿循这样的逻辑,第三方输入法市场俨然有了新的生存法则,除了既有的用户规模和市场份额,越发考验平台的两个硬实力:
一是扎实的底层技术能力。
比如前面提到的神句配图和智能纠错,看似是简单的创新,却对平台的底层技术能力有着苛刻的要求。
神句配图的背后离不开百度AI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算法和知识图谱,在底层技术的基础上打造了业内首个可控文本生成模型,需要对语句进行全面分析和核心意图识别,然后结合语义检索和文本生成算法,在毫秒级的响应时间下生成自动生成结果;智能纠错则需要基于词法、句法分析和语义理解等多维特征构建智能文本纠错模型,对输入内容进行分析并给出纠错推荐结果,最终在纠错召回率、准确率等方面远超同类产品。
二是敏锐的产品创新能力。
能否将技术转化为用户需要的创新,对应的是团队在需求洞察、产品定位、用户运营等维度的综合能力。
百度输入法的AI助聊就是最直接的例子。有理由相信,洞察到这一用户需求的绝非只有百度输入法一家,不同的地方在于团队的思维方式,百度输入法的切入点是不断落地 AI 技术,优化算法模型,在准确率、响应时间等角度下功夫。
个中原因似乎不难理解。只需要对比下几个主流输入法的AI专利,百度有着毋庸置疑的先天优势。正如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在《2020人工智能中国专利技术分析报告》中提到的,在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方面,百度以9364件专利申请和2682件专利授权位居第一,并在深度学习、智能语音、自动驾驶等领域占据首位。
言外之意,在第三方输入法的市场较量中,AI技术已经是绕不过的诱因,既是百度输入法市场份额持续增长的筹码,也是一些产品逐渐被用户抛弃的元凶。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人工智能正在深度改变互联网的产业格局,哪怕是输入法这样的“化石级产品”,也在被AI所重塑,百度输入法就是最佳的样本。
04 写在最后
在所有的互联网产品中,输入法不失为最能占领用户心智的选项。
原因离不开输入法的独特属性。语言作为信息化的载体,承载了人与信息的连接,输入法也就承担了连接人与信息的媒介。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持续渗透,势必会进一步影响年轻用户的输入习惯,影响其对用户体验的理解,对优秀产品的判断标准,进而影响行业竞争的节奏和最终的市场格局。

中国移动
ROBAM老板
飞利浦
苏泊尔
西门子
海尔
格力
美的
华北工控
三星
HTC Vive
索尼
Oculus Rift
科大讯飞
英特尔
iPhone
IBM
Facebook
微软
亚马逊
google谷歌
戴VR眼镜的
荣耀VR眼镜
QMER V1
人工智能
2018中国电博会 深圳市汇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智能制造网带你直击2018第六届电博会
蚁视复眼
小8 VR自助体验机
小米体脂秤2
小米(MI) 米家自动洗手机套装智能感应洗手 米家自动洗手机套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