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的设备越来越多,也给人们造成了信息泄露的困扰。是不是越智能的设备就越要泄露个人信息?
或许是吧。所谓的智能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内嵌芯片运算完成,借助于内在安装的程序运行,凭借存储在机器里的数据运行,不需要外在链接。但这样智能机器其实有些呆傻,并不是人工智能的智慧结晶,而是相当于早期的学习机那样的东西,一点都不能让人感觉智能。另一种智能机器是指能够自动连接互联网,通过互联网的大数据运行,依据数据神经网络,能给人们提供更为智能的服务。不管是导航还是在线共享资料,亦或是远程操控家用电器等都可以轻松实现。但就是这种智能机器能够实时共享人们的位置信息,还会把人们手机或电脑的个人信息全部上传,说是用以分析用户数据,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智能服务,其实已经把用户个人信息备份到服务器里面了。而且很多个人数据是可以在公司之间共享的,共享的条件就是交钱,其实就买卖个人信息,而且数量巨大,涉嫌金额巨大。但就是不会遭到监管,幸亏国家及时出台信息安全法,反垄断法等,积极遏制个人信息窃取行为。

但是,智能化设备尤其是高度智能化设备不联网是不可能实现高度智能化的,一旦联网就会自动搜集用户信息,产生交互反应。试想不搜集用户信息,智能化设备如何把信息反馈给大数据分析,又如何做出智能化的服务呢?试想,智能化冰箱里面没有鲜肉了,智能化冰箱开启了定位功能,并自动联网,在网上订购了鲜肉,让快递员送到了家门口。如此贴心的服务,是不是很舒服?但智能化冰箱已经暴露了位置,已经在网上生成了订单,也会暴露用户的个人习惯,甚至用户喜不喜欢吃肉,喜欢吃什么肉,一斤肉能消费多长时间,家里有几个人在使用智能冰箱等一系列数据都会被上传,也会被大数据分析,然后得到精准的推送信息。有人用了智能化家居系列,在单位下班的时候就已经打开了家里的空调,用智能扫地机器人扫地了。那么,智能空调和智能扫地机器人靠软件驱动,都需要联网,而用户支配智能空调和智能扫地机器人的过程就已经开启了定位,暴露了个人位置,甚至公司名称都已经被大数据获取了。大数据会分析用户在什么位置,在哪个公司上班,什么时间上下班,是什么职位,行车路线是什么,到家是几点几分,习惯什么时间开智能空调和智能扫地机器人,使用频率是多少,会不会有对智能空调和智能扫地机器人周边产品的需求等等,再加上家庭成员对于智能空调和智能扫地机器人的使用信息,就可以分析出整个家庭成员的构成以及基本信息。如此一来,不用用户上传个人信息,只要使用智能化机器就能让自己的个人信息暴露在大数据分析之下,而且做到逐渐精准,万无一失。
大数据可以分析用户信息,作出应答,但就是不能随便买卖信息,也不能故意泄露用户信息,不然信息安全早晚成了重中之重。或许人们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个人信息不值钱,但个人信息和其他人信息是有密切关联的,甚至和工厂的信息、政府的信息等都是有关联的,只要纳入大数据分析,就会暴露无疑,还是小心为妙。要想确保智能机器尤其是高度智能的机器不泄露个人信息,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用,免得给别人带来麻烦。

中国移动
ROBAM老板
飞利浦
苏泊尔
西门子
海尔
格力
美的
华北工控
三星
HTC Vive
索尼
Oculus Rift
科大讯飞
英特尔
iPhone
IBM
Facebook
微软
亚马逊
google谷歌
中国智能制造网带你直击2018第六届电博会
小8 VR自助体验机
荣耀VR眼镜
人工智能
SeeX天使之眼
戴VR眼镜的
Pico U VR眼镜
蚁视复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