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阿里云季度营收160.51亿元,同比增长29%。,经调整EBITA利润达3.4亿元。财报表示,云计算业务增长主要来自互联网、金融服务、零售行业客户收入的强劲增长所推动。
作为阿里集团的第二大增长曲线,目前阿里云业务收入只占集团总营收的8%,然而有一个变化值得关注,阿里云财报首次将钉钉财务业绩并入其中。
如果从去年6月阿里云总裁张建峰首次提出“云钉一体”为起点来看,到9月阿里云、钉钉合并,再到今年1月钉钉定位升级以及本季度起云钉并表,一切都指向一件事,“云钉一体”正不断加速。
在全球数字经济背景下,云计算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这一过程中“云钉一体”将会扮演何种角色?又会为阿里带来多大的价值呢?
01 云计算市场新变
云计算的风刮了很久,但在疫情之前,云计算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
根据国务院发展报告,2018年中国企业上云率只有38%,低于同期美国75%和欧盟70%。
彼时国内云计算的需求主要来自互联网行业客户,规模占比达到60.3%,而其他行业跟云的交际不深,交通、金融、电信、能源等行业的云计算规模只占据到个位数的份额,分别为7.8%、6.2%、5.7%和5.5%。
然而,一场疫情改变了这一局面。过去1年,疫情加速了中国云计算渗透传统行业的进程,云计算从早期互联网客户云集,正全面扩散到各行各业以及政府部门。
根据信通院的数据,2020年我国云计算市场呈爆发式增长,整体市场规模达2091亿元,增速56.6%。其中,公有云市场规模达1277亿元,相比2019年增长85.2%;私有云市场规模达814亿元,较2019年增长26.1%。
从行业角度看,云计算的“互联网依赖症”逐步减轻,互联网行业用户占比显著下降,同比减少14.13%;与此同时,金融、政务以及其他行业用户规模提升较大。此外艾瑞咨询调研显示,2020年国内非公有云市场中政府和金融占比分别达到了38.8%和21.2%,位列第一和第二,还有工业、医疗、能源、教育等行业上云需求都大大增长。

更值得注意的是,过了2020年,疫情逐渐褪去了,企业对云计算的需求并没有下降。以钉钉为例,作为轻量级协同办公软件钉钉在疫情期间用户数量暴增,并且在疫情趋于平稳后,恢复线下办公后,虽然用户数量有所降低,但用户规模较之疫情前翻番,用户留存非常可观,这说明线上办公已然成为一种长期的、新的工作方式,而非特殊时期下的昙花一现。
不仅如此,根据信通院对企业上云满意度调查显示,云计算对企业降本增效成果显著,95%的受访企业认为使用云计算可以降低企业的 IT 成本,其中,超过 10%的用户成本节省在一半以上。另外,超四成的企业表示使用云计算提升了IT 运行效率,IT 运维工作量减少和安全性提升的占比分别为 25.8%和 24.2%。
可以说,疫情拉近了云计算和公众之间的距离,让云计算有机会真正渗透到生活各方面。
“由于疫情,政府企业都认识到了数字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普通人也享受到了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很多好处,包括居家办公,电子商务等,这些需求因疫情而加速。因为疫情,很多事情本来是需要三五年的发展过程,可能会在一年之内就完成转换。”阿里云总裁张建峰如是说。
云计算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其未来前景就像新能源车一样,渗透率不断提升是一件高度确定性的事。
02 阿里云领跑
云计算是一个非常广阔的赛道,主要分为公有云和非公有云,其中公有云又细分为IaaS、PaaS、SaaS,但这三个细分赛道各自的市场空间、成长性、商业模式都有所差异。
信通院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公有云 IaaS 市场规模达到 895 亿元,比 2019 年增长了 97.8%;公有云 PaaS 市场规模突破 100 亿元,与去年相比提升了 145.3%;公有云 SaaS 市场规模达到 278 亿元,较 2019 年增长了 43.1%。IaaS的市场规模最大、增速第二;PaaS的市场规模最小、增速第一。
事实上,从如果把时间维度拉长,可以发现在2016-2020年里,IaaS和PaaS的成长性表现优异,IaaS在市场规模上完胜PaaS和SaaS,占整个公有云市场规模的70%;而SaaS市场增长平缓,维持在35%上下小幅波动。

据IDC最新公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公有云市场数据显示,IaaS+PaaS市场规模达301亿元,其中阿里云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40%。
这并不是阿里云第一次登顶,实际上阿里云已经连续多年是IaaS和PaaS的市场份额第一,其底盘稳固的背后,离不开对云计算十年如一日的坚定投入。
“每年给阿里云投10个亿,投个10年,做不出来再说”。这是马云在阿里云快撑不下去时给的一颗定心丸。
当时,阿里云来到了成立的第4个年头,团队因连年投入大量资源而没有相应的产出,备受质疑,部门业绩也在阿里集团中垫底。2015年阿里云又获得集团60亿增资用于在全球加速部署数据中心,而当年阿里云的收入只有12.71元人民币。
要知道,云计算的核心是提供运算能力的互联网数据中心(IDC),而IDC硬件设备主要是成千上万的工业标准服务器,云厂商的盈利模式就是出租这些硬件算力资源,按时长或使用量来收费。
但每年云厂商需要花费巨额资金用于服务器等硬件设备的购置以及IDC租赁、建设等,而上述资产对折旧摊销的传导会影响云厂商的当期盈利能力。
没有投入,何来产出?阿里云坚持不懈地做“难且正确的事”,终于在12年后修成正果,于2020年三季度实现首次盈利,经调整EBITA利润为2400万。
在接下来两个季度里,阿里云连续实现盈利,且利润不断扩大,根据2022财年Q1财报,阿里云的营收规模已突破160.51亿元,同比增长29%,经调整EBITA利润达到3.4亿元。

不过,这季度的利润受到了钉钉并表的影响,由于钉钉仍处于投资期,并表给云计算的盈利能力拖了些后腿,此外来自互联网行业一头部客户基于非产品相关的要求,停止采用阿里云海外云服务,也较大影响到阿里云的增速表现。
但如果把这方面影响扣掉,阿里云营收同比增速可达到40%,一下从业务增速排名第三蹿至第一。
功夫不负有心人,阿里的努力和实力也得到国际奥委会的认可。受疫情间断性复发地影响,人们依然无法到现场观看东京奥运会。对于这一遗憾,奥运的数字化能力派上了用场。
阿里云与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联合推出的“奥林匹克转播云”,并首次应用于东京奥运会,为全球转播机构提供云上转播支持,成为奥运历史上首次采用云计算支撑全球转播。
相比于传统奥运会现场转播,云转播显著减少了人力、资金以及时间等投入。传统奥运会现场报道需要建设面积庞大的国际转播中心,并专门部署临时性的远程转播基础设施,包括大规模外部装置、编辑套件和网络连接。这一过程耗时颇长、斥资不菲,在奥运会使用结束后,还需将装置分别拆卸并运回各国。
而今年奥林匹克转播云的出现,让东京奥运会的国际转播中心面积缩小25%,现场工作人员减少27%。此外,转播云还提供3D运动员跟踪技术,让观众可以在田径短跑项目中,看到每个运动员的实时奔跑速度。
从一颗种子到长成大树,阿里云都稳扎稳打,和国内云计算产业一同成长,随着产业成熟度不断提高,阿里云也将享受更多行业发展红利。
03 云钉一体,撬动云计算下一个十年
过去十年,只是阿里云成长的起点,十年磨一剑的阿里云将携带“钉钉”,完成阿里云再生长。
可以说,云计算已改变了整个IT硬件体系,IT从集中式的大型机、小型机变成分布式的技术体系,目前算力基础设施已基本成熟,在此之上,软件开发体系将会在云计算下一个十年中迸发更多的活力。
算力基础设施和软件开发体系的关系,好比传统信息时代的个人电脑(PC)和操作系统(Windows)。当1995年微软推出Windows 95时,没人会想到在未来,大部分个人电脑会被Windows一统江湖,而由此信息产业的重心也从以IBM为首的大型计算机制造转向了由微软和因特尔领导的PC软件和硬件公司。
短短十几年,微软成为了科技巨头,PC生态和产业链在微软的引领之下诞生。历史的进程总是百般相似,但注脚却千差万别。三十年后,类似的变革再次发生,而当下我们正处于这场变革的起点。
就像个人电脑走进千万家一样,企业上云是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当大量企业转移到云端办公后,需要像Windows一样的新型操作系统帮助企业面向大数据、智能、IoT、移动化,并快速开发管理组织和业务的所有应用。
于是,“阿里云+钉钉”这一组合诞生了,2020年6月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在阿里云峰会上首次阐释“云钉一体”时,就用了PC+windows组合来解释两者关系。
去年的钉钉还是一个定位IM的协同办公平台,今年1月已经升级为协同办公和应用开发平台,下连基础设施,上连业务应用。升级后的钉钉,所能覆盖的行业赛道更广阔。

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曾表示,浙江省有超过100万公务员在钉钉上办公,搭建了超1000个应用。而立白、东方希望、太平洋保险、广东农信等大型企业也基于“云钉一体”基础设施,开发了数十万种企业应用,形成一个繁荣的开发者生态。
不仅如此,今年初钉钉推出低代码平台,能够满足长尾用户的各类细分需求,应用软件开发者只需要关注上层的业务逻辑即可,不再需要关注底层的硬件平台、软件运行环境等。
Gartner预计 2021 年应用开发需求达到所有 IT公司开发能力的 5 倍,低代码开发成为当前开发供需缺口的唯一解决方案,预计 2024 年,全球约有 65%的应用程序都将涉及低代码开发。
根据调研机构艾瑞咨询,2025年中国低代码市场将增长至131亿元,2020-2025年复合增速为52.6%,其中钉钉将成为核心参与者,据统计钉钉平台应用总数超过百万,其中低代码应用3个月时间增长了近 38 万。
面对云计算的下一个十年,阿里云已经做好准备,立足中国数字化经济, 利用“云钉一体”撬动“云”端万亿市场。

中国移动
ROBAM老板
飞利浦
苏泊尔
西门子
海尔
格力
美的
华北工控
三星
HTC Vive
索尼
Oculus Rift
科大讯飞
英特尔
iPhone
IBM
Facebook
微软
亚马逊
google谷歌
荣耀VR眼镜
SeeX天使之眼
QMER V1
2018中国电博会 深圳市汇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蚁视复眼
中国智能制造网带你直击2018第六届电博会
戴VR眼镜的
小8 VR自助体验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