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 >云计算>中国不是云计算的“试验区”,而是“主战场

中国不是云计算的“试验区”,而是“主战场

2019-08-22 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143 智能中国网

核心提示:正如他所说:当你想让企业快速大规模地转型时,拥有这项技术是不够的。它还需要行业专业知识的支持。这正是IBM的优势。数据显示IBM很大。中国最大的咨询和技术服务公司。与此同时,IBM刚刚完成了对开源软件公司Red Hat的收购。这次合并的里程碑不仅是IBM将进入价值数万亿美元的混合云市场,而且还帮助企业客户构建基于开源

 正如他所说:“当你想让企业快速大规模地转型时,拥有这项技术是不够的。它还需要行业专业知识的支持。这正是IBM的优势。”数据显示IBM很大。中国最大的咨询和技术服务公司。与此同时,IBM刚刚完成了对开源软件公司Red Hat的收购。这次合并的里程碑不仅是IBM将进入价值数万亿美元的混合云市场,而且还帮助企业客户构建基于开源技术和开放技术的服务。 
 
对于IBM来说,中国不是云计算的“试验区”,而是全球增长的“主战场”。 
 
此前,IBM宣布将其软件产品组合转换为云原生,优化它,并在Red Hat OpenShift上运行。企业可以立即构建关键任务应用程序,并在所有领先的公共和私有云上运行,例如Amazon AWS,Microsoft Azure,Google Cloud Platform,Alibaba Cloud和IBM Cloud。如果一切顺利,它将进一步确立IBM在1万亿美元混合云市场机会中的领导地位。这不仅会改变IBM,还会改变云计算领域的竞争格局。 
 
 
“随着向云的过渡进入下一章,企业的数字化重塑正在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这些变化是巨大而迅速的。“鲍卓兰说,在他的领导下,”IBM将转向方向盘投入使用。加强人才技能培训和转化,为企业提供更多特色服务。同时,通过与中国客户,合作伙伴,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建立的合作生态网络,借助企业实习数字化重塑实现超出预期的价值。 
 
包卓兰毕业于巴黎CentraleSupelec工程学院。他被授予法国骑士称号,荣誉勋章,同时也是法国所有数学协会重组的HenriPoincaré研究所所长。作为法国美国商会的前任主席,他认为,他在企业和商业领域积累的网络和资源可以为IBM在中国市场的生态系统和商业环境带来新的变化。 
 
在对中国市场进行“积极”选择之前,宝卓兰已经明确了各个市场的IBM宏观战略和微观战略。但是,成熟的经理不会受到之前成功经验的约束,也不会首先定义市场。 “我没有以习惯的眼光看待中国;我仍处于学习阶段,渴望对这个国家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包卓兰说。 
 
在谈到选择中国作为职业生涯的新篇章时,他列举了“三个理由”。首先,他们全家都喜欢中国。几年前,他的儿子在中国成功创办了一家公司并学会说中文。其次,他“被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快速增长所吸引。最后,我希望借助我的经验帮助公司更好地转型发展,抓住机遇,开启IBM在中国发展的新篇章。”/p>今天,IBM中国员工称包卓兰为“小包总”(源于偶像剧中一位聪明英俊的男主人公的绰号)。他还希望以更加轻松和透明的方式为团队增添创新感。 
 
对于IBM大中华区来说,转型不是目的,而是变革。包卓兰期待着这样的改变,并希望将他的技能和经验转移到中国的年轻人身上。 “我必须活出这一生.——。通过我的经验教训,我可以帮助公司更好地发展。同时,让我在中国开始。在你职业生涯的下一章。”
 
“我知道我们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正在解决它们。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开始第二章帮助公司实现数字化改造。“他说,”一切都是生活经验,我喜欢挑战。我觉得有很多乐趣。
 
访谈:
 
沈建缘:在中国的云计算市场IBM似乎迟到了,如何看待这一市场中的竞争?
 
包卓蓝:我认为现在还不晚。 IBM肯定会成为云计算市场中非常重要的参与者。我非常有信心,我不怕比赛。没有单一市场垄断整个市场的事情。自从我进入市场以来,这个市场一直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我们必须保持敏捷和现代。我们花了巨资购买红帽而不是虚张声势。在中国,IBM正在迈向通向云端的道路上。对于客户而言,他们有许多因素需要考虑。一些供应商可能在某些领域做得很好,但重要的是综合能力。除了IBM,哪一个具有这种综合能力? 
 
沈建缘:基于你35年职业生涯,如何看待IBM这次关于“认知型企业”的艰难转型?
 
包卓蓝:在我35年的职业生涯中,竞争对手层出不穷。我仍然记得,一开始,IBM有两个大竞争对手,而现在这些公司并不存在。当然,它们不存在的原因不是因为IBM。我想说的是,那些公司已经消失,但IBM仍然存在,因为IBM一直在积极寻求变革。 
 
拥抱转型是IBM的核心价值。我们已经从硬件制造商转变为云计算平台,认知计算作为解决方案,以及以行业为中心的企业。 2002年,IBM收购了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因为我们需要咨询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IBM是业内第一家通过人工智能将人工智能引入公司战略层面以接触客户并帮助他们的公司。我们相信,通过与客户保持密切联系,我们可以做出正确的业务决策。出于花费340亿美元收购Red Hat并完成开源空间布局的原因。今年第二季度的财务报告显示,业绩良好,新业务增长迅速。综合以上事件,您会发现IBM的优势在于将持续转换整合到我们的基因中,这就是IBM成为“百年老店”的原因。 
 
沈建缘:正在经历转型困惑的年轻人该如何面对这样的挑战?
 
包卓蓝:如何引领年轻人是全球市场面临的共同挑战。年轻人需要很多,心地高,注重速度,不喜欢沉闷的工作方式。但是一旦他们被动员起来,他们就会做出伟大的事情。对他们而言,“透明度信任”在企业文化中非常重要。 
 
透明度和信任鼓励员工表达自己,但透明和信任并不容易。在我执政的四个月里,我的领导工作是鼓励每个人自由交谈,放下自己的负担。如果公司有很多级别,那么决定是分层发布的,这是不成功的。一旦做出决策,必须迅速推广和实施,这要求每个员工都清楚地了解公司的战略。如果上级和下级之间有足够的透明度,员工对公司有足够的信任,每个员工的技能和资源将被调动,与公司的战略一致,从而使战略得以快速实施。 
 
中国市场与法国市场的执行力存在很多差异。在法国,许多事情将是无休止的讨论。但在中国,一旦确定了事情,他们就可以迅速降落。 
 
沈建缘:出任IBM中华区的总裁,是你自己选择的吗?
 
包卓蓝:在中国工作完全是我个人的决定。我做出这个决定有三个原因:第一,我的家人和我真的很喜欢中国。我的儿子几年前在中国创立了公司,并且发展非常成功。他还学习了中文。我们的家庭对中国有很好的印象,我们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 
 
其次,我在法国的IBM工作了五年。在法国,GDP增长0.2%是成功的,而中国的GDP增长率高于6%,人们通常认为增长正在放缓。我期待着这个巨大的快速增长市场将我的职业生涯提升到新的水平。 
 
第三,我希望传授我的技能和经验。我现在所做的工作是利用自己的经验帮助公司更好地转型和发展,抓住机遇,开启IBM在中国发展的新篇章。 
 
沈建缘:来之前你对中国的印象是什么样子的?现在的了解和之前的预期一样吗?
 
包卓蓝:印象从浅到深。我之前学过一点,但是当我来到这里时,我知道现实会复杂得多。每个人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 70年前出现了一个新的国家体系,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新的选择。我也知道,这位30岁的中国人的收入是他们30岁时父母的收入。 40倍甚至更多。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就技术而言,几个主要驱动因素推动了技术行业的发展,而云计算就是其中之一。技术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风险。例如,“新领”工人的出现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人被边缘化。这种现象在全世界都存在,被认为是中国的“威胁”。因此,IBM非常重视“技术是好的”。如何在中国实现“科技创新”?像IBM这样的公司如何利用技术力量缩小不同地区和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人才差距?如何发挥桥梁的作用?这些是我来中国后考虑的问题。 
 
沈建缘:你打算如何善用这种种优势,开始在中国的第二篇章?
 
包卓蓝:IBM在中国拥有2万多名员工,人才众多,所以我并不孤单。我认为有三件事特别重要:
 
首先,中国员工非常快速地接受新技术,并且可以非常有效地将良好技能应用于正确的目标和项目。例如,我们的大多数员工已经完成了公司要求的与云相关的课程。其次,IBM将使用数据中心的资源来更好地转变为服务公司。中国市场仍在增长,
 
虽然增长率与过去相比有所下降,但仍在快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会考虑节省成本并在最前沿花钱,这需要有人帮助他们,他们需要更好的服务。这很难,但这是IBM擅长的。第三是政府政策带来的机遇,如大湾区,一带一路的建设等。过去35年来,IBM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尚未得到证实。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我们希望IBM能够帮助企业走得更远。 
 
沈建缘: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不确定性?
 
包卓蓝:经济增长放缓是经济进入成熟期的一种表现。经济放缓的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当经济形式良好时,公司有足够的预算并将购买。当经济增长放缓时,企业需要花更多的智慧资金,购买更智能的系统,更智能的网格,并使企业变得更加智能。因此,经济放缓带来了挑战,但这对IBM来说是一个机遇。 
打赏
分享到:
0相关评论
阅读上文 >> 暂无
阅读下文 >> 亚马逊云计算帝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图片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s://www.ai-bi.cn/news/show-1.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智能中国网

行业专题

更多行业专题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c)2008-2019 AI-BI.CN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400-027-0706 ICP备案号:京ICP备190547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