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制造业的挑战:职业教育的视角

日期:2019-08-30     浏览:74    下载:0     体积:719.13K     评论:0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查看详情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中国支柱产业制造业的发展将产生难以估计的影响。尽管现有人工智能技术仅处于弱人工智能水平,还未产生强烈的冲击,但是未来人工智能技术仍将对传统的制造类的工作任务,乃至整个职业岗位带来新的挑战。选取江苏省制造业大类中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依据ISCO-08和《职业大典》对其职业类型与技能水平进行分类,并进一步分析了该专业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能够被现有人工智能所替代程度与替代比例。研究认为,人工智能在我国制造业大类中首先将会逐步替代部分工作任务,而不是替换整个职业。基于以上论述,职业院校应当率先对人工智能面向制造类职业岗位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及早采取相应的措施,培养满足产业变革要求的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规格,以应对未来人工智能对制造类专业的严峻挑战。
  2015 年 5 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 2025》[1]的指导文件,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同时提出了“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的指导思路。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2016年,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发布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2],提出“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必须把制造业人才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制造业促进了我国经济过去几十年来的高速成长,创造了“中国制造”的奇迹[3]。实际上,制造业并不仅仅是国家和民族强盛的基础,同时也是国民经济中就业岗位的主要大类。
  在我国的就业总人数中,制造业大类的就业比重是最高的。对比美国、德国以及我国的就业人数中制造业大类所占百分比可以发现(见图1),尽管中德两国的制造业就业占比从1978年开始逐年下降,但是均保持在25%-30%之间,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大类,也是支撑两国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的基础。德国制造业的领先地位奠定德国欧洲经济发动机的地位,也奠定了德国职业教育大国的地位。而美国自1998年以来,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比持续下降,现已降至不到10%。尽管如此,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美国为了保持经济的领先地位,其新上任的美国总统特普朗在竞选伊始就提出让制造业重回美国的口号,显示了其对制造业的高度重视。对于我国来说,制造业大类仍牢牢占据着就业总人数最多的大类。
打赏
0相关评论
本类推荐
下载排行

(c)2008-2019 AI-BI.CN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400-027-0706 ICP备案号:京ICP备19054748号-1